2)第一百九十七_女帝养成系统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残片绣品无论图案或留白,整幅都用细密的锁绣全部绣出,成为满地施绣的特色。

  1965年在甘肃敦煌莫高窟125、126窟前岩石裂缝中发现一件北魏广阳王元嘉献于太和十一年(487)的刺绣佛像残片。其中绣一坐佛,佛作双脚盘坐的结跏式,坐于莲台上。佛右侧为一菩萨。佛与菩萨之间填以忍冬纹、三瓣花。下方正中是发愿文,供养人分列在左右两侧。共四男一女,身着胡服,身旁各绣名款。边饰忍冬龟背纹花边。发愿文中残存部分为“广阳王慧安(元嘉)造”。纹样以男女供养人物为主题。女供养人头戴高冠,身穿对襟长衫。衣服上装饰为桃形忍冬和卷草纹。在绸底上用单行锁绣绣人物袍服边缘、花卉、枝干、叶框、魏碑字框。桃形忍冬纹和魏字、帽翅等是双行锁绣。用多行锁绣满绣叶面,用异色突出叶脉。针脚距离小,正面形成人字形锁链纹,背面为首尾衔接的顺针;花边部分用丝线较粗,针脚距离稍大;针的走向,纵向1厘米约八针,横向1厘米亦为八针;其他部分,针间距离较密,纵向1厘米约九针,横向l厘米约十一针,针针相连,十分紧密,形成较强的立体感;花边部分个别地方,是反用锁绣针法,形成正面为首尾衔接的顺针,背面为人字形锁纹。这种锁绣正反变化的针法,是在汉代锁绣的基础上的创新发展。绣品色彩以红、黄、绿色为主,次为紫色、蓝色。浅黄色为底色,朱红色主要用于服饰和表现人物鼻、耳、手、脚等肌肉部分的线条。蓝色,绿色用于花纹,紫褐色用于表现冠、靴等深色部位。绣品配色谐调,运色鲜明,锁绣针法多变,为汉绣所不及。用二晕配色法配色,绣品除边饰外,均用细密的锁绣法绣出,是现存最早一幅满地施绣的装饰性绣画。

  传世及出土的唐代刺绣,与唐代宗教艺术有着密切的关系,其中有不少唐绣佛像,如大英博物馆藏有东方敦煌千佛洞发现之绣帐灵鹫山释迦说经图,日本奈良国立博物馆所藏释迦说法图等,都与当对佛敦隆盛的信仰,有直接关联。此时刺绣技法仍沿袭汉代锁绣,但针法已开始转变运用平绣为主,并采用多种不同针法,多种色线。所用绣底质料亦不限于锦帛和平绢。刺绣所用图案,与绘画有密切关系,唐代绘画除了佛像人物,山水花鸟也渐兴盛。因此佛像人物,山水楼阁,花卉禽鸟,也成为刺绣图样,构图活泼,设色明亮。使用微细平绣之绣法,以各种色线和针法之运用,替代颜料描写之绘画形成一门特殊的艺术,也是唐绣独特的风格。至于运用金银线盘绕图案的轮廓,加强实物之立体感,更可视为唐代刺绣的一项创新。

  唐代以前之绣品,多为实用及装饰之用,刺绣内容与生活上的需要和风俗有关。宋代刺绣之作,除为实用品外,尤致力于绣画。自晋唐以来,文人士大夫嗜爱书法并及于绘画,书画乃当时最高的艺术表现,至宋更及于丝绣,书画风格直接影响到刺绣之作风。历代迄清各时代之绣画与绘画应有不可分离之关系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zhxs6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