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)千古之谜——传国玉玺_大汉帝国风云录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万机印一钮,以木为之,长一尺二寸,广二

  寸五分。背上为鼻钮,钮长九寸,厚一寸,广七分。腹下隐起篆书为“督摄万机”,

  凡四字。此印常在内,唯以印籍缝。用则左户郎中、度支尚书奏取,印讫输内。

  工具箱

  【原创:国胜2004-12-1023:06】

  “和氏璧”传递1600余年,实为举世所罕见。历代许多学者都想搞清其面目,并作了艰辛探索。1921年,地质学家章鸿钊在《石雅》中分析,它应是一种珍稀的具有碧绿、洁白闪光的拉长石。2001年,在“中国观赏石博览会”上,展出地质学家、宝玉石和观赏石专家袁奎荣以变彩拉长石复制的“和氏璧”(见图)。

  工具箱

  【原创:国胜2004-12-1023:08】

  上图是魏玺——受天之命皇帝寿昌

  下图是元符所得玺——受命于天既寿永昌(疑是后世伪托)

  工具箱

  【原创:国胜2004-12-1023:18】

  谈谈我自己的几点想法

  有一种观点认为传国玉玺不是和氏璧改制的,这种观点认为:

  “我在这里仅是提示读者,自有玉璧以来,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玉璧更加规范,更薄,一般小玉璧在0.3厘米~0.4厘米,大的在0.4厘米~0.6厘米。从考古资料中看,一般国玺是正方形,更高一些。其下部分厚度在2厘米以上,上部分多雕刻成龙纽或龟纽,纽的尺寸是下部分的一倍或数倍。可见,和氏璧是无法改制成玉玺的,更不用说是传国玉玺了,因为它的体积更大。所以说,和氏璧改制成传国玉玺之说纯属讹传。”

  不过我个人不太同意这个观点,和氏璧所称的璧可能与普通的玉璧不太一样,可能体积和厚度都很大,才显出了它的珍贵,若是普通的玉璧,秦王又怎么会提出用十五座城池向赵国交换呢?(后来的故事就是“完璧归赵”这一成语的由来了)

  工具箱

  【原创:国胜2004-12-1023:27】

  我的第二个观点

  “公元936年,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塘带契丹军攻至洛阳,末帝李从珂怀传国玺登玄武楼*,传国玺就此失踪。”这是有据可查的关于传国玉玺的最后记录,其后的传国玉玺都未被证实是真的。成语“玉石俱焚”可能就是来源于此。我个人认为传国玉玺不太可能葬身火海。我查询了有关资料,玉石的熔点大约是1700度左右,比金的熔点(1063度)还高。俗话说,“真金不怕火炼”,何况是玉石呢?当时李从珂*之物估计应以木材为主,木材的燃烧有可能达到这么高的熔点吗?

  工具箱

  【原创:国胜2004-12-1023:48】

  顺便谈谈根据我看过的一些资料谈谈宋

  请收藏:https://m.zhxs6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