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四十二章 搬山移气镇_鬼谷尸经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去,都在我的吩咐下与我拉开了距离。

  见一切就绪,我将桌子上的毛笔拿起,蘸了蘸磨好的朱砂,一瘸一拐的向着那两个大桶走了过去,步伐忽进忽退,动作也很是奇怪,外行人一般都看不懂。

  “天苍苍地苍苍”我的手高高举了起来,在半空中用蘸了朱砂的毛笔虚画着,嘴里高声唱着带有曲调的词儿:“喜神在上福气必昌喜神不在鬼祟入堂啊”

  现在我所走的步伐名叫禹步,按照普通的解释,这种步伐源自于道家,是祷神请福常用的一种步伐动作之一,相传这是大禹所创,故称其为禹步。

  (注释:禹(yu第三声),姓姒(si第四声),名文命,字密,史称其为大禹,或是帝禹,为夏后氏首领,是夏朝的第一任君王,在古代经典传说中,皆有他的记载,例如史料记载的《大禹治水》,《三过家门而不入》,《涂山之会》,《九鼎》等。)

  实际上这种东西源自于西南的巫祝一流,道家只是后来承袭此术而已,并不是最初继承禹步的流派。

  禹步的动作与大多法事里的步伐不太一样,禹步就很像是瘸子走路的动作,一进一退,必须踩着固定的步子。

  而这种步伐也有很多种流派,像是易家所传的禹步,就与其他的禹步不一样。

  右脚抬起,左脚连连往前三步,随后又退两步,放下右脚,在原地转半个身子,又重复着先前的动作。

  不光如此,还得在不同的法事里配合不同的动作,否则这种步伐就不会给施术者带来应有的效果。

  至于这效果是什么,那就得看施术者在做什么法事了。

  如现在的情景。

  我做的是搬山移气镇必须用到的步骤,禹步此时的作用,就是帮我稳住两个桶里的艮气,或是说,地气。

  “天地玄黄,万物成方,气存厚土,镇之邪郎。(邪郎,冤孽阴魂的另外一种称呼,常用来称呼阴魂,或是被冲身的人,是湘西一脉特有的词)”

  我拿着蘸了朱砂的毛笔走到桶前,蹲下身子,围着这两个桶画起了符咒。

  就像是要弄一层包围圈一样,在甲板上,符咒成一个接一个的长条状,围绕着水桶展开。

  这些符咒的复杂程度不亚于我大学时所学的高数,每一个符咒的中心处都有一堆咒词需要写出来,事前我仔细数过,一个符咒所要画出的咒词,字数估计不下于三百字。

  如果不是符咒画得大了点,再加上我控制着红字的大小,恐怕这符咒还真容不下三百个字。

  大概过了半个多快一个小时的样子,我才停下画符的动作,站起身走到桌子前,把喜神锣拿了起来不断敲打着。

  “喜神灵,您细听,弟子句句说分明。”

  “锵!!锵!!锵!!!”

  “说的是,邪郎为善苦中叹。”

  “锵!!锵!!锵!!!”

  “说的

  请收藏:https://m.zhxs6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